為應對疫情對就業的影響,不少專家建議,要把創造就業機會與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,彌補不足。同時,要把失業保險的「保險網」做大做強。
6 月 30 日,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主辦的「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(第 8 期)」在網上舉行。
論壇上發佈的 CMF 中國宏觀經濟報告建議,就業保障政策要更加精準,與保障民生和市場主體的政策有機結合,提高政策的綜合效果。大力發展靈活就業特別是新型就業形式。準確推進重點群體特別是農民工、高校畢業生就業,多維度拓展穩定崗位。就業是民生之本,是財富之源。國家高度重視就業,把就業放在「六穩」和「六保」工作首位,密切關注疫情對就業形勢的影響,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,大力協助企業穩定崗位,從而保持了就業形勢的總體穩定。5 月份,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.9%,比上月下降 0.1 個百分點。目前,生產需求的持續改善為擴大就業規模和穩定就業奠定了基礎。5 月份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連續兩個月增長。服務業生產由下降轉為增加。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累計下降幅度持續收窄。
職工復工情況的不斷改善,也保證了就業的穩定。據國家統計局快速調查,5 月底 6 月初,規模以上企業員工流失率在 80% 以上的比例比上次調查提高 1.2 個百分點,其中工業和服務業比重分別提高 0.6 和 1.7 個百分點。
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覺偉說,我國農民工數量眾多,疫情對農民工就業影響很大。然而,將農民工納入失業統計是很困難的。此外,除了失業率數據外,我們更應該關注收入水平。疫情對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或收入有很大影響。
數據顯示,今年一季度,全國領取失業保險人數 201 萬人,比去年同期減少 26 萬人,比上季度減少 27 萬人,同比減少 11.45%。
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丁守海分析,失業保險制度設計有待完善。一方面,失業保險的目標定位精度不夠。以 2.9 億農民工和 7800 萬新就業形式從業人員為代表的高失業風險人員,失業保險覆蓋率仍然較低。另一方面,領取失業保險的條件比較嚴格。